申慧民,我校 1987 级基信专业毕业,1991 年分配到建行贵州省分行。1999 年底,被建行党委安 排到了信达贵州分公司。2016 年,主动申请驻村扶贫,任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永和村同步小康 工作组组长和第一书记。到今年五月底回到信达工作,驻村扶贫时间长为五年零两个月合计 1860 天, 荣获全省优秀第一书记称号。

永和村地处贵州省最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和龙宫两个 5A 级景区之间,离镇宁县城也不远,但它的基础条件薄弱,由于长期封闭,生产、生活条件都相当恶劣,是省级一类贫困村。

带着父母去扶贫

2016 年,申慧民的父母——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得知儿子要去永和村扶贫,虽然支持,但”依然有些放心不下。申慧民的父亲是贵州省文化厅的退休干部,母亲是贵阳一家中药厂的退休职工。申慧民出发的头一天,父亲对申慧民说:“我们跟你一起去!去了兴许还能帮你点忙!”申慧民遂通过自己的“娘家”贵州信达公司募资了 10 万元,对每个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在读的孩子每人每年捐助 2000 元,分四年总共捐助了 55 人次。申慧民本人和父母分别也个人捐资,四年当中陆续捐助了几万元。

申慧民的父亲又跟儿子提议,在村里建一个书屋,给孩子们和村民营造点读书的氛围。因为是申慧民父子自掏腰包,书屋的名字叫“济慧书屋”,父子俩随后向贵阳的朋友、老同事们“化缘”,往村里捐赠了价值十多万元的图书,市县图书馆得知,相继也捐赠了不少图书。从此,书屋成了村里的“文化阁”,去文化阁的大人孩子慢慢在增多。母亲拉着老伴在永和村山上采药,走访当地的民间医生,将草药和偏方结合起来,为村民普及医药卫生常识。

申慧民也经常陪着父母上山采药,申慧民的父亲看到村里的 200 多亩“放牛坡”荒着可惜,就跟儿子商量,可以把这个荒坡利用起来,建成“花果山”,申慧民正好也有这个想法:在荒山上种植果树和观赏植物,建设融合果林和森林公园的农旅一体化项目。

正在一家人全力以赴为“花果山”而忙碌时,不幸突然降临!

2018 年 3 月,申慧民的父亲查出癌症晚期,9 个月后去世。老人在病中念念不忘“花果山”,他跟申慧民说,“你一定要带着村民把荒山开垦出来……”

至亲的离去,让申慧民痛彻心扉,至亲的叮嘱,让申慧民下定决心。

2019 年初,投资 200 多万元的“花果山”终于初具规模:山顶是山体公园,有步道、凉亭、樱桃小木屋。步道通向茶山,山体中间是露营基地。山上种满了 6000 多株树苗,有以樱桃为主的果树,还有楠木、珙桐、红豆杉等贵州珍稀树种。日常经营管理由合作社负责,优先让贫困户参加劳动,目前累计发放贫困户劳务费 5 万多元。今年夏天,来自北京、南京、深圳等地的游客纷纷来此度假,项目取得了初步成功。“父亲的遗愿正在一点点实现。”申慧民动情地说。

镇宁樱桃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永和村位于核心产区,樱桃肉多汁甜,但长期缺乏规模,脱贫带动力不足。2018 年,在申慧民的推动下,成立了村樱桃集体合作社,由村支书兼任合作社的理事长,从技术服务、产销对接、深加工等方面积极努力,极大提高了樱桃的附加值,也让农民收益倍增。

2019 年,永和村出产的樱桃酒注册了商标,在市场上备受欢迎,樱桃酱也出产了,没有添加剂的果酱特受城里孩子青睐。

永和村开荒种树,要林科专家技术支持。申慧民的妹妹是贵州省林科院的高级工程师,申慧民一点也不客气,要他妹妹免费为村里植树造果林做规划,申慧民的妹妹不但自己出力,还动员了林科院捐助了一批科研用苗,如楠木、珙桐、日照花、红豆杉等

申慧民的妹夫也是林科院的高工,植树之前,被申慧民“请”来测土配方,经测试,永和村土质属于酸性土壤,pH值大概在5.5左右,从2016 年起步,第一书记申慧民和村委带领村民奋力拼搏了四年,永和樱桃种植面积达到了 2200 亩,蔬菜种植面积 1000 亩。其中,樱桃和小黄姜种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产区之一,村合作社在樱桃林下办起了鸡场。村里每年举办樱桃节,游客逐年增多,即便是 2020 年的疫情之下,依然有不少游客进村采果。

永和村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蔬果产业村,贫困户彻底脱贫了,村民家家户户富裕了。

物质脱贫之余还要精神脱贫

2016 年之前的永和村在镇宁县以贫困村出名,2020 年的永和村,以樱桃和小黄姜出名,永和村的名声由县里传到市里传到省里乃至省外。来村里采访的记者、作家络绎不绝。永和村现在没贫困户了,但是物质脱贫,并不等于精神脱贫。偏狭、自私、愚昧,锱铢必较,是阻碍农民致富的原因之一。

申慧民下决心从村里的党建工作抓起,先抓党员干部的三观教育,让党员干部先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再抓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引导和帮助农民从偏狭、自私的心境中走出来…… 申慧民引进本村出去的大学生回乡当“村官”,发展新党员,定期组织党课、党会,七一、八一、国庆开展党团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村史图片展,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永和村的巨大变化以图片对比的形式呈现给乡亲们。大伙儿都说:“不比不知道,一比满脸笑。”

玩文化的西部牛仔

2017 年,按照组织上的安排,申慧民扶贫“结业”,本应该回单位了,恰好那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驻村扶贫干部的时间调整为两年,所以 2017 年他继续留下,申慧民十分庆幸,因为一年扶贫实在是太短了,做不了多少事情!

2018 年,本来他又要回来了,结果这个时候又遇到镇宁县脱贫摘帽的验收。申慧民想,4月份验收,如果 2 月份换人的话,新来的人他也接不上,所以他又主动给单位的领导申请继续留村,到了 2020 年,本来年初要换人,又碰到了疫情,所以现在省里面又推迟了,这样的话他驻村就已经是第五年了。

五年了。 申慧民知道自己终究要离开永和村的。他不舍这里的山不舍这里的水,更不舍这里的老乡!离开了,自己还想给村里留点什么。

申慧民想给村里留下“一座书屋,一首歌、一部电影”。书屋建起来了,下一步是完善硬件和软件;申慧民的《樱桃之歌》已经出了歌曲小样,词是他自己写的,作曲是本地的音乐人。申慧民还在筹划做一部微电影,这部作品要反映的是镇宁县的“五朵金花”。

蓝天白云之下,申慧民坐在一个山坡上眺远,远处是喀斯特地貌的山岗,是镇宁的格凸河,他戴着一顶草帽,袖子是捋起的,夕阳映照着他黝黑的肌肤,一张充满自信的脸,照着他那副透出山民野性和文化属性的面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