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剑,江西财经大学 1991 届工业经济专业本科毕业,现任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

财经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分支,除了具备新闻报道包含的一切要素之外,又因报道内容涵盖经济领域的所有环节而有其自身特性。首先,经济活动环环相扣,各监管部门的政策相关性越来越强。尽管全球化步伐放缓,但各国经济依存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财经报道唯有拥有全局视野、全球眼光,才能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明晰行业发展脉络,把握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起到引导预期的作用。其次,财经报道影响资金流向和流量,从而影响财富的转移,进而会对受众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所以优质的财经报道,唯有极强的专业性、准确的前瞻性和深刻的政策解读能力,才能赢得读者的长久关注。

成立近二十年,第一财经日报将报道定位于财经领域,并在日常报道实践中不断优化财经报道范式,立足全局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用专业手段解决问题。

一、洞悉国家大政方针,发挥舆论引领作用

财经新闻常常会聚焦企业活动、市场变化、行业政策等,但想要在这些报道中得心应手,胸中要有大局,眼中要有大势,锚定国家大政方针,特别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要义需要有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

以房地产业为例,2021 年市场情绪从年初开始不断高涨,一二三线多数城市出现抢购潮,房价上涨压力巨大,有关部门多次喊话呼吁理性购房,各地调控政策不断升级,但人们仍然对后续市场抱有极高预期。当年 7 月初,第一财经率先提出楼市将会超预期降温,并推出楼市拐点系列报道,呼吁市场回归理性。事后证明,这是房地产市场大转折关键节点上的强烈预警。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媒体不仅能告诉受众想什么,还能告诉他们怎么想。媒介可以通过对报道事件中的某些属性进行突出强调,对另一些属性进行淡化处理,以影响受众态度,引导公众舆论。在购房热潮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第一财经迅速行动,对房市现状进行持续化议程设置,并对楼市降温、调控政策等属性予以强调,进而引发公众关注、调整市场预期,有效发挥了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

在诸如房地产这样复杂的行业报道中,想要始终保持冷静和清醒,需要理解这个行业的顶层思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在2016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后,就一直成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核心,房地产行业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这一条。房子投资投机属性将逐渐弱化,回归居住功能是大势所趋。因此,只有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问题,才能在局部报道和行业变迁中,避免随波逐流,更不会推波助澜制造恐慌。

二、立足全局成为合格的“瞭望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报道财经领域事件时,往往信息纷繁复杂,但如果可以跳出既有框架,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发现很多信息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由此就不容易被错综复杂的信息所牵制,而是形成整体思路,直指报道核心。

2020 年,受疫情冲击和洪涝灾害影响,有关粮食方面的信息开始被关注,这些信息夹带着资本市场炒作的诉求袭来,在当年 8 月份达到高潮,从越南暂停粮食出口,到产粮大省河南夏粮收购同比减少 538 万吨,再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十四五”期末,中国有可能出现 1.3 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这些看似独立的信息背后,实际上都指向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粮食可能将出现紧缺。当时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屯米的现象,而资本市场关于粮食板块的炒作喧嚣尘上。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曾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大众媒介比作社会的“哨兵”,进一步提出媒介具有环境监测功能。媒体通过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展开报道,进而回应受众关切,安抚社会情绪。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永恒课题,针对粮食安全的情况,第一财经从 2020 年 8 月中旬开始,连续密集发表《中国粮食有危机?这些误读坑人不浅》《河南夏粮收购同比减少 538 万吨背后:夏粮涨价,农民惜售》等文章,澄清从越南进口粮食早已恢复,而针对河南夏粮收购同比减少被解读为小麦口粮减产的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小麦当年不但没有减产,还比上一年多产上亿斤,创历史新高,收购量减少是因为农民惜售、等着卖更好的价钱。

系列文章发布后,商业市场得到了安抚,资本市场炒作偃旗息鼓。第一财经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密切监测,最终避免了非理性的抢粮风潮,同时对目前的粮食状况做出合理的解读,为焦虑中的读者提供理性的声音,履行了媒体作为社会“瞭望哨”的基本职能。

上述关于粮食问题的信息,有谣言,有误传,也有权威的研究报告和真实新闻事件,但短时间内这些信息叠加在一起,极易点燃大众的恐慌情绪,进而引发社交媒体场域中大面积的非理性传播,其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作为财经媒体,上述信息都是独立的新闻素材,可以做澄清报道,也可以做研究报告式的发布。只有从全局视角看问题,才能迅速将所有素材串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策划思路和报道安排,回应社会对媒体环境监测功能的期许。

三、准确的前瞻性离不开专业能力

报道宏观政策是财经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宏观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政策的变化对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各个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此类报道在发布前属于机密。记者要报道宏观政策的变化,近年来主要集中在政策发布后的快速、专业解读,因此对政策变化的临界点需要有很好的判断,并做出前瞻性的准备。这需要财经记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在充分了解并调查分析宏观政策进展的基础之上,预测可能出现的政策拐点。

以货币政策为例,每一次政策的落地,往往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都与贯穿全年的政策基调相呼应。同时,一系列的操作基调和思路是一脉相承、彼此互洽的。而在政策宣布之前,往往伴随着较密集的高层发声释放信号、关键经济数据超预期、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等特征。因此,记者可以通过自己对宏观局势、政策基调以及监管逻辑的把控,找准市场关切,提前做好准备。

在制作财经新闻的过程中,记者不能被动等待新闻事件发生,而需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记者作为新闻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自身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确认。上述对政策落定的前瞻性预判就是记者主体意识的体现,这依赖于记者专业能力的日常积累和对财经报道专业性的不懈追求。

四、全局观和专业性相辅相成

做好财经报道,既需要“从大看小”,也需要“从小看大”,前者体现全局观,后者需要专业性。财经记者需要从全局角度把握问题核心,解决问题则依赖于专业能力,全局观和专业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专业能力推动全局观的形成

全局观无法速成,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总结、磨练而逐渐养成。记者在报道财经新闻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现象和问题,只有掌握了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现象之后,主动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之前盘根错节的关系才会变得更清晰,更易于梳理,也更容易直达现象背后的原因,问题背后的本质。同时,经济活动具有外部性,而宏观政策又存在溢出效应。财经记者在报道当中,随着专业能力的提高,会发现针对某一行业的政策往往影响到另外一个行业或市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相互影响,时刻交织在一起。报道过程中,不断拓展知识边界并加以实践,有助于开拓报道视野,提升报道层次,拓展报道深度,深化舆论引导作用。合格的财经新闻工作者,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能够从整体和长远视角来看待当前的经济问题、市场活动及企业动态,由此具备了一定的全局观,从而对财经议题做出全景式深度解读,与前述预期引导意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财经媒体的报道及宣传价值。

(二)全局观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

具有良好的全局视野,反过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专业能力。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财经媒体,特别是机构财经媒体,不仅有一大批有能力的记者,更有一批编辑队伍。学者巴斯将新闻媒体的把关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在他看来,相比记者在新闻采集阶段的把关,编辑在新闻加工阶段的把关更具决定性。后台编辑经历更加丰富,视野更开阔,全局观更强,因此更能帮助记者从细微中发现大线索,从全局的角度找到个案的最佳切入点,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也会上一个台阶。关于财经报道中的全局观和专业能力培养,不仅仅是指单个的人,更多的是指一个团队。记者和编辑在过滤和取舍信息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全面的观察视角、更全局化的思路。这种思路不断获得外界肯定就会逐渐形成定式,进而固化成基本范式。

五、结语

当今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报道迎合着碎片化阅读,加上算法推动的信息茧房现象加剧,读者处于自我禁锢、自我封闭的信息环境中,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客观上对更全面、更专业的文章有强烈诉求。只有从专业性出发,立足大局,建立起财经专业性的门槛,财经媒体才能在喧嚣的信息舆论场稳健占据重要位置,传播正确理念,承担起引导市场预期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