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江西财经大学 99 届市场营销专业校友,现任第一财经记者。
“这几年在媒体感受最深的是,当记者的美女少了,有人说美女入职一个行业的比率,大致能测算这个行业的盛衰程度,某种程度上,这的确是观测行业景气度的指标之一。”尽管张丽华这么开着玩笑,但至少她自己还在记者这个行业里,而且还打算着努力做一名认知程度更高的财经记者,能站得更高,认知的更通。企业工作七年后重修新闻成为财经记者做财经新闻的女记者少,走上这条道路,用张丽华的话来说就是:“有时候人生道路的选择,会在你早期的时候,即已冥冥注定。”
毕业 10 年又重新投身一项从未做过的事业,不用“冥冥注定”确实很难解释。
“我记得上江西财经大学时,就选修过新闻、公关类的课程。我所就读的本科院校,也是一所财经类院校,财务知识是学校的标配,可能自以为本科积累的财务知识会比新闻类或中文类毕业的学生更多,做财经记者可能会更容易进入状态。所以最后考研选择专业时,就选了新闻学。财经新闻记者,最后成了我的职业。”
一组报道曾让一财“一纸难求”
“在财经类媒体中,《财经》无疑是一个标杆。”于是,张丽华转行后第一家工作的媒体就是《财经》杂志。2010 年入职了现在的《第一财经日报》。在一财,张丽华将她所学的财务知识发挥至极,她扎到各种资料里剥丝抽茧,和同事一起完成了关于方正集团资本运作谜团以及起底明天系的报道,均获得了报社总编辑奖,还创造了《第一财经日报》同系列报道篇幅之最、报纸上市当日一报难求的境况。
方正集团资本运作谜团系列报道发表于2011 年 6 月 23 日,全部报道共分为五篇,分别是:《谁在控制方正集团?》 《深圳康隆的“左手转右手”游戏》 《谁的中国高科》 《方正证券的关联股东们》 《郑航系:李友之友图谱》,共 2 万余字,4个版面,创《第一财经日报》同系列报道篇幅之最。
方正系列报道的组稿准备时间将近一个月,其中仅调取的工商资料就将近二十家公司,分别位于上海、珠海、武汉、北京等多地。据说报道发表当天,北京报摊《第一财经日报》销售一空,市面上一报难求。
张丽华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资本系别及人物,以及公司财务财报的分析研究,所以她更多的是利用专业知识和资料打交道,这让她能够更客观冷静的看待新闻背后的事实。
曾因“孤独”而迷茫
从转行做记者,到写出有影响力的报道,看似顺理成章,但张丽华也并非没有走过弯路。2018 年年底,乐视网董秘白冰来上海找张丽华,几篇关于乐视网的报道,是他读过的关于乐视网报道最专业的报道,并鼓励她在公开信息分析和财务分析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无论是回头路、弯路还是向前的路,张丽华觉得,记者这个工作,就是走在一条“孤独”的路上。
事实上,体会到这种孤独的原因,跟传媒时代的发展也有关系。张丽华认为,从媒体的角度看,高质量的新闻人才少了,专业性的深度稿件少了,以前各大财经媒体都抢的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有价值的线索,现在没人抢了。值得深度挖掘的线索,更是少有人刨根问底。
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当前的新闻资讯却并不缺乏,甚至可以说是泛滥了的。新闻报道的去机构化,让信息的来源更加百花齐放。张丽华认为,这两者的关系,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合理的、符合趋势的方向。内容产业的本质就是百花齐放,——“没有网络效应,没有规模效应,没有赢家通吃。你有特色就行”。
因为兴趣,所以仍在坚持
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对记者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张丽华认为,比起老一代的记者,新时代记者的优势在于信息资料的全面和搜索工具的便捷。但同时与过去的老记者相比,如今的劣势是
信息太过庞杂,以至于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候会搞得没有主次。”
从新闻业务上来说,曾经的老记者代表了一个时代。能够坚持下来,张丽华觉得还是对这个行业有兴趣。“这个行业能让你不断地打怪升级,我说的升级,是指认知升级和能力升级,包括视野、人脉、经历、观察给到你的认知升级。还有就是,每篇大稿之后的放松和成就感,也非常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凡事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孤独,就当心性磨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