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届世博会,都有很多思想探索,也许在当时会被看成很幼稚,甚至不可理喻,但是一定会逐步走向成熟,最后对人类生活带来巨大、飞跃式的推动
【《财经》记者 李航】 《财经》:中国馆怎样表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
徐沪滨:世博会自从有主题以来,大多是围绕海洋、交通、科技、艺术等,更多与生活、物质相关,选择城市作为主题则是世博会历史上的第一次,但是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有针对性。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人类所居住的场所,已经成为生活的平台、文明的载体,当前至少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一个特点是3亿农民进城,新建了3万多座小城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看,是从农业化到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城市是把农业与工业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中国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城市化的文明进程,滋育着文明,又带来异化:城市既带来了交往的便利、物质的丰裕,又扩散着现代的孤单、环境的喧闹。
此次选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题,具有现实性、前瞻性。中国是经历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大型、特大型城市中,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科技元素。
中国馆就是很好的解释:科学元素与展示的技术、内容融合、创新,凸显科技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贡献,同时也向观众传递了城市的精神:追求科学,师法自然。中国馆从馆的建设本身,以及馆内展示内容,都可以看到科技元素、作用。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城市的主题,也充分考虑了环保的主题,运用了很多绿色环保技术。
如中国馆的顶部以及外墙,都装有太阳能电池,我们在努力实现照明用电的自给自足。在国家馆的顶楼上,设计了雨水的搜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利用雨水来做绿化浇灌以及道路的冲洗。中国地区馆的屋顶,运用了生态农业的景观,有效地实现了隔热、降温等作用。
《财经》:先进的创造或者理念,多久会变为现实或者说得到广泛运用?例如“叶子汽车”的理念何时能成真?
徐沪滨:从蒸汽机时代到信息时代,与人类历史相比发展迅速,改革开放30年,发展速度也超过过去5000年,不能低估科技在其发展速度中的作用。历届世博会上,很多技术一结束就大范围得到运用普及,如拉链、可乐、三明治等。
我认为此次世博会很多东西很快会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比如,智能化、生物能源汽车在未来几年中,会逐步有产品进入实际运用。至于能否做到量产,价格让消费者接受,可能会有个过程。但是用不了20年,预计这些发明会走向成熟。
再等三四届世博会后,许多东西就会成为日常运用、为人们所享受的东西了。每一届世博会,都有很多思想探索,也许在当时会被看成很幼稚,甚至不可理喻,但是一定会逐步走向成熟,最后对人类生活带来巨大、飞跃式的推动。从此意义看,“一切始于世博”,并不浪得虚名。
遗憾的是,中国在低碳的科技体验方面,更多还是集中在能源领域,如太阳能、风能。而新材料、新科技、新工艺等,发达国家还很值得中国学习。
《财经》:中国馆的展示,哪些是中国自己做出来的?
徐沪滨:科技是人类共同的文明。LED技术最早的发明原理是国外的。但是清明上河图,整个团队的设计都是中国人,所使用的产品均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包括LED。设备、硬件现在已经不难,关键是如何将之逼真呈现的技术工艺难度大,中国做了大胆的实践,并且申请了专利。
《清明上河图》运用新的科技手段,12台投影仪拼接融合,投射在长128米,高6.5米的立体转折屏幕上,利用如此之多的投影机,在不规则的屏幕上实现完美结合,技术难度非常之高,1068位人物全部动起来,用动漫技术完美控制。李长春说,“这幅画的展示顿时把中国在会展博览业的展示技术跃升至世界先进水平”。《清明上河图》这个团队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功凯率领,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
中国馆外形看,像是一个官帽“东方之冠”,鼎盛中华,也可以看是一个装粮食的“斗”,天下粮仓,富足与民。体现的主题是“民以食为天”,享受到今天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也是包括袁隆平等科技工作者带来的。
中国馆展厅中,绿色植物都是活的。封闭的室内,叶子不能光合作用,在过去它们势必干枯凋零,但现在,科技使之鲜活。
国家馆中居于科技最前沿的大概是叶子汽车。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馆整体科技含量还不算很高。纵向比,科技含量确实比过去有很大提高,但横向比,还是需要努力。比如日本馆,墙壁是生物薄膜,可以吸光、发电、透气,机器人做得精巧,动作的复杂让人敬佩。
《财经》:中国馆此次展示,对人们有何启示?
徐沪滨:启发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可持续发展中,要尊重自然,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例如,告诉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选择轨道交通方式出行,是碳排放最少的、能源最节约的;LED 能够节约更多能源;废物利用可使未来生活更有物质保障;不畏惧汽油等能源会枯竭,会有生物能、风能、太阳能等替代能源;未来的家庭可能会更加舒适化,进入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时代,邻里环境会更和谐,与环境会更融合。(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0年05月13日 15:11 )
徐沪滨,高级经济师、中国非执业注册会计师、中国非执业注册税务师、中国国际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馆长;1982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财政专业。1982年至1987年在江西省财政厅工作。1988年1月至2004年9月在上海市财政局、税务局工作,期间历任上海市财政局、税务局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负责人兼市局法制处负责人、城市建设财务处处长兼上海市财政局、税务局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综合规划处处长兼上海市财政局、税务局驻北京办事处主任。2004年10月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务部主任。2005年9月兼任中国东方华力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3月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财务部主任,2006年3月兼任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9月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秘书长,2006年11月兼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资产管理中心主任。2008年8月起任中国贸促会秘书长,并任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