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路明,1985年工商管理学院工业经济专业本科毕业,现任财政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以下文章是他的自述摘要。
2012年7月,儿子从北大元培学院毕业,我问他,同学分别时依依不舍吧?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两百多个同学,学什么专业、选什么课的都有,毕业时有的同学甚至还没怎么见过”。看到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在感慨三十年来巨变的同时,我的思绪也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母校江西财经学院读书的四年青春岁月。那些快乐美好的时光,那段紧张却又自在的学习生活,如春笋般在内心深处扎下了根,伴随着岁月生长,让人想起来就觉得温暖鲜活。
1981年7月,我从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学的是文科。填报志愿时,填报了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在对母校几无所知的情况下,我走进了江财的大门。和其他大学相比,那时江财校园面积并不大,但由于是新建的,建设布局有规划,感觉很精致。学校分两个区,教职员工统一住在一处叫“西山头”的地方,有10栋左右的宿舍楼;学生区则设在距“西山头”300米的地方。学生区又大致分为两部分,进校门后右手一排建筑属教学区,左手一排建筑属生活区。学校的办公楼坐落在进校门后正前方的位置,有五、六层楼高,学校的党政管理机关和各系办公室都集中于此。楼前有两片草坪,虽不大,却干净整洁,葱郁的浅草中点缀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在乡野气息的校园中很是漂亮。课余饭后,很多师生会在这里看看书,晒晒太阳,或者海阔天空地聊点儿理想。办公楼后面是新建的教学大楼。紧邻教学大楼的是图书馆和医院。那时馆藏图书好像只有30万册。图书馆阅览室是我在课余最爱去的地方之一。生活区的建筑则依次为篮球场、女生宿舍、食堂和男生宿舍。那时还没有礼堂,学校举办学术讲座、放电影或搞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一般都安排在食堂举行。
入学时,我们八一级工经班52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15人,历届生中有的当过兵,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工人,还有的历经多年拼搏才“中举”,同学中的年龄差距也达到了10岁。
那时,学生宿舍资源十分紧张。一间十五、十六平方米的宿舍要摆5张床,上下铺,住8个人,留两张空铺让大家摆放箱子等行李。宿舍里有几张桌子供自习使用,不过我们自习一般都去教室,偶尔在宿舍里打打扑克、下下围棋,也看看电视。当遇到足球、女排等有中国队参加的国际重大体育赛事转播时,就会把电视机搬到教室里来。男女同学们一起为中国队加油,激动处时而高声喝彩,时而唉声叹气,在节日般的气氛中大家尽情宣泄青春的激情。
学校的伙食相当不错。当时国家给在校大学生的粮食定量好像是每人每月36斤,用饭票买饭。那时我们都是20岁左右的大小伙子,饭量大,饭票总处于紧张状态,常常是女生用余下的饭票接济饭量特别大的男生。至今还记得学校的“炒米粉”,软糯的米粉放上点青菜、蘑菇或豆芽,间或有点牛肉丝,再加一点辣椒,爆炒几下即可入口,真好吃!
那时上大学基本是免费,所有学生都不用掏学费,由学生自己承担的费用只有书本费一项。对农村学生和来自城镇的家庭困难学生,国家提供助学金。两三年过后,国家开始改革助学金政策,设立奖学金制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记得我在大三时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学校奖给了我80元钱。那时的80元钱,觉得还真不少呢。
那个时候还没有实行学分制,也没有选课制度,系里一张课表发下来,所有的同班同学学习内容一样,所以我们每个班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室。当时学习安排和高中差不多,每天也是6-8节课。但学习方式变化比较大,除了老师讲授之外,自学、讨论的时间多了,尤其是各种讲座,大家都非常踊跃参加。除上课外,我们搞文艺晚会、体育比赛、春游或秋游等集体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每学期一般都会组织一场文艺晚会,大家自编自演,吹拉弹唱,形式多种多样。男生更喜欢的是体育比赛,每次学校运动会,大家都会踊跃参加,没参加的同学或组成啦啦队,呐喊助威,或组成服务小分队,做好后勤保障。每次活动都是增强班级荣誉、增进同学情谊的机会。在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我们的“班级”概念特别是“同学”概念很强,大家亲如兄弟姐妹,感情很深。毕业至今近30年,我们同学之间仍都保持密切的联系,无论谁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相互照应。
复校后,江财开始有名气主要是缘于学生的毕业分配。当时国家人才紧缺,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特别是中央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后,财经类人才尤为短缺。我们作为江财复校后的第四届毕业生,延续了前三届毕业分配的势头,大部分分配到了中央和省级机关及大专院校工作。
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现在的母校无论在校园建设、招生规模、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学生,无论在哪里工作,母校的一草一木总是魂牵梦绕、念兹在心。对母校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会感到由衷高兴,而三十年前的点点滴滴已成为最美好的记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间。
(文/图 工商管理学院 编辑/校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