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宏,2000年继续教育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杂志签约作家。
人,有时是宿命般地套上“水晶鞋”,从此为了那个命运,不停地跳啊跳,直至曲终人散万事休。
给陈志宏穿上“文学水晶鞋”的,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他的父亲,另一个是初一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饶怀中老师。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给他出了一个题目《暑假一天》,陈志宏只写了一个钟头就交出1000来字的作文,文笔顺畅,记述完整,这让父亲感到欣慰,觉得儿子日后会成为一个操笔杆的人。得到了父亲的鼓励。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饶怀中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陈志宏写作进步很快,将来肯定能当作家!”
因了夸奖,陈志宏来了兴趣,一头扎进写作之路,艰难而坚定地走着,走得很难,走得很远。
1996年春节,他的处女作《漂流的奖状》发表在辽宁《青年知识报》上。样报寄到手上,给同学朋友看,没有引来任何惊羡,仅有的24元稿费,还不够买一本书。写作就是以这样的清淡姿势进入陈志宏的生活,平平淡淡,无惊无奇。
这以后,陈志宏写出了《诱惑》、《六月天》和《活得像一条空山游鱼》等十几部短篇小说,每篇短则万字,长则三五万字,总计多达20余万字。结果很悲凉。所投小说作品四处碰壁,浇灭了高涨的写作热情。唯一亮点是,2001中篇小说《活得像一条空山游鱼》发表在《佛山文艺》的子刊《打工族》上,得到了940块钱稿费,是其当时月工资两倍多。
小说之路不通,怎么办呢?这时,他想起鲁迅文学院普及部主任(现为副院长)王彬老师的话,写作之初,切忌写长稿,写作的基本规律是,先写短的,再写长的。
心有所悟,必有所变,他要在自己的写作方向和写作风格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受新兴的“校园文学”、“青春美文”等文体的影响,陈志宏不知不觉地做出了“心灵的选择”,从一名纯正的文学青年变成青春美文的写作者,轻松写作,快乐写作。写出的文章有了一种独特的味道,用行话来说,叫“心灵鸡汤”。
《读者》杂志2002年6月刊上半月,转载了他的第一篇短文《屋檐》,标志他“心灵的选择”成功了,写作进入了平顺期段。
2003年8月,发行量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读者》杂志社为了推出原创版,与全国百余位作家(包括高建群、毕淑敏等全国著名作家)签订作品使用协议,此举因尊重著作权尊重作家劳动,已被写入共和国著作权史。陈志宏成了《读者》杂志的签约作家,江西只有三位。对陈志宏而言,“签约作家”实惠并不大,更多的是一种荣誉,一种鼓励,一种尊重。
2005年8月1日,陈志宏的第一本哲理散文集《不可能的可能》由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在南昌投放不到一个月,就被抢购一空。
曾经的绝望与黑暗,终于在他写呀写中,给轻轻地抹去。在写作之路上,他越走越亮,越走越宽,甚至很实际地改变了他的生活。他颠覆了“文人穷酸”的定律,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人生光亮来。
2008年,陈志宏将自己的第三部散文交付北京某出版社出版后,开始思考严肃的问题——今后的路,将怎么走?虽然当下文学环境颇为让人不乐观,但有一种诱惑让陈志宏欲罢不能。那就是他最初选择的文学。
2008年10月国内有散文风向标之称的著名杂志《散文》刊了发他的首篇江南作品——《江南瓦》。此文次年便被选为安徽省芜湖市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此后,《江南柳》、《萧萧池塘暮》等江南系列作品也被各地选为中考试题、中考高语文模拟试卷等。
2012年,陈志宏推出自己的第五部作品集《人生三道茶》,收录的作品,保留了一贯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散文味道更浓,文学分量更重。
小说他作,也被提到了写作日程。近几年,先后创作了《延春堂》、《暴牙兔》、《给我一瓶忘情水》、《我有一个梦想》和《陪读》等近十篇中短篇小,多达十万字。虽然没有一篇正式发表,但依稀能见到他回归文学的姿态,能感受到他的执着的劲头和坚定的决心。
十几年苦读苦写,十几年执着坚持,陈志宏将一个个文字化成一块块砖,雕刻成一座座文学塑像,让万千读者从中看到了爱与希望,读到善与坚持,感受到美与幸福。
(文/图 继续教育学院 江广文 编辑/校友办)